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桂工 > 正文

媒体桂工

    广西日报链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11-28&code=005&xuhao=4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人工智能+北斗”作为当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向,正在多领域引发技术变革,推动全链条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注入强劲动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AI+北斗”协同的基本内涵

    “AI+北斗”的协同绝非技术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物理世界“精准时空底座”与数字世界“智能认知引擎”的系统性融合,需从技术逻辑、系统架构、战略目标三个维度深刻把握其内涵。

    在技术逻辑层面,实现从时空感知到智能认知的飞跃。北斗系统作为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提供全场景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人工智能作为数字世界的智慧大脑,具备强大的模式识别与自主决策能力。二者融合有利于形成“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赋予机器系统环境感知、动态适应、自主优化的核心能力。在智慧农业领域,北斗提供的精准地理位置信息与AI对土壤、气象等数据的动态分析相结合,能够精准驱动播种、施肥、灌溉等生产环节,推动传统农业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

    在系统架构层面,达成基础设施层与应用赋能层的双向驱动。在基础设施方面,北斗卫星星座、地基增强系统与地面通信网络相互支撑,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时空基准体系;AI算力设施、大模型平台与边缘计算节点协同发力,形成分布式智能计算网络。二者深度集成催生的智能时空大数据平台,可实现时空数据的超高精确度实时传输、高效处理与智能分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在战略目标层面,践行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引领的协同共进。北斗系统已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标准与产业体系,国产AI框架、智能芯片与大模型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智能技术生态。二者融合既有效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又凭借“时空+智能”的独特优势开辟差异化竞争赛道,实现从技术自主到产业引领的战略跨越,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双重支撑。

    “AI+北斗”协同的战略价值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AI+北斗”的融合创新通过构筑技术优势、激活生产效能、重塑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构筑非对称竞争优势的技术底座。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AI+北斗”构建的“精准时空+泛在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与AI信号抗干扰算法结合,大幅提升系统可靠性;低空经济领域,北斗系统三维高精度定位与人工智能航路规划协同,实现大规模无人机群高效调度;智慧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中,“时空智能”底座形成与国际主流技术路线的差异化竞争。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技术融合不断催生新赛道,持续提升我国战略主动权。

    激活全要素生产率跃升的强劲动能。新质生产力由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等催生。“AI+北斗”通过三方面重构要素组合:一是激活数据要素核心价值,时空数据与行业数据融合产生高附加值信息产品,如北斗轨迹物流预测模型优化调度流程、提升货运效率。二是推动传统要素智能化升级,劳动者转向算法协同管理,生产资料获得时空智能标签。三是催生“时空智能服务商”等新兴市场经营主体,形成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机制,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系统性提升。

    重塑适配智能时代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AI+北斗”推动形成时空贯穿、智能协同、弹性组织新模式:劳动者从经验执行者转变为智能系统管理者;劳动对象从物理实体扩展为承载时空属性的数字孪生体;劳动资料升级为具备自主感知决策能力的智能装备。产业协作层面,统一时空基准使跨地域协同制造成为可能,产业链通过云端智能调度实现动态重组。如汽车制造业中,北斗供应链可视化平台与AI需求预测系统联动,可显著提升零部件库存周转效率,缩短交付周期,释放制度创新效能。

    “AI+北斗”协同的实践路径

    推动“AI+北斗”深度融合,需强化系统思维,通过顶层设计、市场激活、要素流通、制度保障一体发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全周期支撑。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跨域协同的治理机制。应建立“AI+北斗”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科技、产业、网信等部门,制定全国统一技术路线图。推进“三个一体化”建设:研发攻关一体化,设立时空智能国家重大专项,突破多源时空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基础设施一体化,整合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算力网络,建设国家级智能时空大数据中心;制度保障一体化,协调数据安全、行业准入等政策,形成跨领域协同治理框架。

    激活市场动能,培育开放融合创新生态。引导北斗与AI领域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跨领域创新联合体,联合专精特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开源社区与联合实验室,构建知识产权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创新共同体。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以智慧农业、智能制造、低空经济、应急救援等行业需求为牵引,开展定向技术研发与应用试点,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参与“AI+北斗”应用场景创新,支持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特色打造产业集聚区,形成核心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创新要素集聚的产业生态,让市场活力充分迸发。

    打通要素壁垒,建设高效流通配置体系。助力加快国家级智能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法依规分级分类开放北斗增强数据、遥感影像等公共数据资源,推动公共数据与行业数据、企业数据深度融合。优化“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布局,在西部建设时空数据训练基地,在东部部署边缘计算节点。积极探索时空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制定数据确权、估值、交易、安全保障等配套规则,建立规范有序的时空数据要素市场,让数据要素在合法合规前提下自由流通、充分增值。

    健全制度保障,建立敏捷包容的监管框架。加快完善融合应用技术标准、安全规范与伦理准则,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机制,针对算法偏见、定位欺骗等风险制定防护方案。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建立供应链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在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推行“沙盒监管”试点,允许企业在守住安全底线前提下试错迭代。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监管溯源,实现包容创新与底线监管有机统一。

    下一条: 【当代广西】读刊·当代关注丨深蓝“智”造 未来可期——探秘广西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