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8b925eaf40bc4330a9b409e3e424ab9d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立足理工科院校实际,系统构建“顶天立地”大思政课育人模式,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桂工方案”。
大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 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学院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成立由学校党委主要领导负责的“大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出台《桂林理工大学“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马院牵头协调、部门联动协同、学院落实推进、全员参与支持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拓展育人半径。作为广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高校思政课集群结对牵头单位,学院主动打破学段壁垒,与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创新开展联合备课、教学研讨、理论宣讲、实践研修等活动。
营造全员育人浓厚氛围,凝聚育人合力。学院着力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精心参与打造具有仪式感和教育意义的品牌活动,使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直抵人心;大力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人人讲育人”的浓厚氛围。
大师资
推动专兼结合与协同创新 建强立德树人主力军
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主力部队”。学院实施“动态引进+梯队送培+能力培训+以赛促教”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机制,持续扩充优化专职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坚持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以赛促建,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和展示活动。
打造高水平专家导师“智力引擎”。学院创新组建“科学家思政导师团”,聘请国内名校科学专家担任校外导师;深度依托校内资源,聘请校内专家学者加入导师团队,定期为学生作前沿科技报告、分享科研奋斗故事。
用活行业实践模范“生动教材”。学院积极引入社会优质资源,聘请行业领军人才担任兼职教授或实践导师,深度融合“顶天”的理论前沿与“立地”的实践智慧,持续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激励学生锤炼过硬本领。
大平台
整合资源与模式创新 打造立体化育人新矩阵
夯实校内育人平台矩阵。学院协助推进建设以“四园八馆一广场一基地一社区”为代表的实体育人平台矩阵,生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和专业使命教育,使校园硬件设施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丰厚土壤。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学院牵头建立“手拉手”集体备课制度和思政课集群结对共建机制,建设智慧教学管理平台和“1345”桂工特色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跨域共建共享。
拓展网络育人平台。学院加强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打造网络思政新阵地。创新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系列数字化沉浸式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育人平台同频共振、互补增效。
大课堂
深化内涵与内容创新 供给高品质育人精品
聚力打造思政“金课”。学院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串联式”打造“创新中国”等系列子课程;“专项式”开设“五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思政课“有根有魂”。
开发特色专业“品牌课”。学院深入挖掘校本特色资源,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构建以“金(矿产)、木(生态)、水(环境)、火(能源)、土(材料)”五大特色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用好社会实践“红色课”。学院深入实施“红色基因铸魂、绿色生态强基、古色文化润心、蓝色科技赋能”的“红绿古蓝”四色文化育人工程;精心设计“行走的思政课”等300余项实践项目,组织多支“三下乡”团队,深入一线,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让社会大课堂“有形有色”、成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