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日报链接:https://epaper.guilinlife.com/glrbpc/glrb/20240305/Articel07001NR.htm
蓬勃发展的面条加工产业,助力东阳村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东阳村面条厂内,身着工作服的村民正在整理面条。
春节过后,灌阳县黄关镇东阳村的面条厂内,机器又轰鸣起来了,穿着工作服的村民们又忙碌起来了。细长的挂面在生产线上“流”出,让这个昔日贫困村的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收获更“筋道”、更“绵长”的幸福味道。
脱贫村从产业寻突破
东阳村位于灌阳县黄关镇,地处都庞岭与海洋山脉腹地,因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落后,人均收入低,曾被列为利记体育级贫困村。
2017年,东阳村顺利整村脱贫摘帽;2020年底,该村全部贫困户实现动态清零。但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东阳村面临着新挑战。
东阳村党总支部书记王继超告诉记者,整村脱贫后,乡亲们想得最多的事,就是发展产业。但发展什么产业?幸运的是,在定点帮扶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的支持下,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决定考察适合的产业发展项目。
多方考察,大家发现,黄关当地一直有加工面条传统,且黄关面条的制作工艺独特,具有筋道、不易糊、口感温和、性价比高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黄关镇周边村庄的面条,都以家庭式的小作坊为主,亟须变革改造升级。
在桂林理工大学的牵头下,东阳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集体协商,决定通过村集体经济发展灌阳县特色美食黄关面条。
据桂林理工大学派驻东阳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朱强介绍,2022年,桂林理工大学帮扶灌阳县黄关镇东阳村黄关面条项目成立并启动。随后,该校出资50万元,村委投资20万元,并申请到了国家乡村振兴专用资金150万元,建成了全灌阳县产能最大的东阳村黄关面条加工厂。
2023年元月,东阳村黄关面条加工厂正式投产。
“得益于桂林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面条厂成功地提供了超过50个就业岗位,吸纳40余名脱贫人口到工厂进行就业,为脱贫户家庭带来每月3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王继超兴奋地说道。
一年造出千吨“黄关面”
近日,在面条加工厂内,记者看到,机器轰鸣,穿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着整理面条。最后,晾晒完毕的面条,独立成捆,贴上了写有“黄关传统风味清水面”字样的特色包装。
酒香还怕巷子深。为了把黄关面条卖好,朱强联合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和实践。结合时下的电商销售模式,朱强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黄关面条。通过拍摄短视频,朱强和村民在抖音、微信、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宣传黄关面条,并在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销售黄关面条。一时间,“东阳村黄关面条,每一口都有阳光的味道”这句广告词,成为黄关面条最有力的发声,越来越多人因此认识并喜爱上了黄关面条。
在开拓线上销售渠道的同时,朱强积极联系桂林理工大学及校友企业等单位采购,协助推动成立桂林高校采购联盟,并与桂林银行、和记农庄、桂林电信等达成合作和采购协议,推介至利记体育有关单位、桂林市机关食堂及名特优农产品展示服务中心等,使东阳村黄关面条的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销售渠道得到有效拓展。
“2023年年底,我们村黄关面条加工厂加工生产面条5万斤、年产值突破5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谈起这个数据,王继超语气中难掩自豪。他说,面条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总之,是“一碗挂面‘煮’出了红红火火的乡村振兴好日子!”
2023年12月,教育部公布第六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结果,桂林理工大学帮扶灌阳县黄关镇东阳村黄关面条项目成功入选。
力争黄关面条年销售量超8万斤
更让村民们欣喜的是,面条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两年,东阳村与企业合作,建成了亿云饰品车间、鑫鑫鞭炮厂等,共为村民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帮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愿望。
“我现在每月收入8000多元,这在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正在村内亿云饰品车间做小工艺品的村民蒋宗婷笑着说,她相信,未来的东阳村,一定会越来越好,大家伙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谈起今年的打算,朱强信心满满。他说,村里将更新设备,优化产品结构,研发多样化、适应不同群体的面条产品。同时,该村将深挖掘黄关面条历史文化,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力争黄关面条年销售量超8万斤,各项产业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朱强说,东阳村还将用好用活“灌阳县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与名特优产品服务中心”,举办各类农民技能培训,并利用名特优产品展示专柜连接外部资源,引入更多优质项目,为村民就近务工和增收拓宽渠道。“我们将继续努力,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闯出一条具有东阳特色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