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桂工 > 正文

媒体桂工

    广西日报链接:https://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api.php?name=gxrb&date=2023-04-12&code=005&xuhao=6

    焦 艳

    编制出版《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集》,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案123个;连续5年举办课程思政教师说课比赛,涌现一批教学名师、青年骨干;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引入桂北地区“湘江战役”等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利记体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起一盘棋、三协同、四融合的“大思政课”模式,将思政之“盐”化于课程之“水”,引领课程思政高质量创新。

    A 一盘棋,把牢课程思政建设“方向盘”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区高校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方位引领课程思政整体推进,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学校立足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主任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构建了党委领导,教务部门统筹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协调指导,各学院、专业推进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解决了课程思政“各自为政”的现象,有效防止“贴标签”“两张皮”问题。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和育人要求,完善课程体系,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相互融合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专业教师将思政元素落实到专业课程的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更新等各方面,使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课堂教学政治有高度、视野有广度、内容有深度、话题有热度,解决了缺乏聚合,协同不够、机制不顺的问题。

    B 三协同,筑牢课程思政建设“主心骨”

    上好思政课,资源是基础,师资是关键,平台是支撑。桂林理工大学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动精神和担当作为,推动资源集成、队伍互助、平台创新协同发展,着力打造课程思政铸魂模式,实现育才与育人高度统一。

    深挖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资源库。学校积极探索,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习题试题、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案123个,编制出版《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集》,强化示范引领效应。“我们要引领广大教师,‘应挖尽挖’‘应挖精挖’人文社科类课程中的党史国情等元素,挖掘理工科类课程中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等元素,为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照和蓝本。”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加强互助合作,夯实师资队伍保障。实施“课程思政结对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每两位思政课教师结对1个二级教学单位,开展常态化“手拉手”帮扶。每月召开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备课,帮助各学科教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学习掌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耿俊茂教授说:“通过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期冀带动所有课程上出‘思政味’、所有老师共挑‘思政担’,所有学生淋到‘思政雨’。”

    突出以点带面,实现平台有力支撑。桂林理工大学连续5年举办课程思政教师说课比赛,打造一批教书育人示范课程。建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虚拟+现场”多种实践教学方案。通过在校内建立“桂林近代革命史展馆”等,以及校外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实现合力育人。在湘江战役纪念馆参加现场实践教学的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秦明珠感慨道:“置身这里,全景式了解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更加深刻理解了红军‘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

    C 四融合,打造课程思政建设“永动机”

    桂林理工大学以四课融合为抓手,突出思政课主导作用、专业课主体作用、通识课主靠作用、实践课主动作用,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持久动力,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每门思政课内容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学校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6个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相互协同,共同梳理、探讨不同思政课程间的衔接、课程教学与实践的逐步推进。以6门思政课的思政元素输出为主导,做到“各有侧重,功能互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学校根据理工科学生思维及认知特点,以推进利记体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规范四个方面为着力点,使专业课程都能上出“思政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讲深、讲透、讲活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在基础地质学中,可以从地质角度让学生理解钓鱼岛是中国的,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材料学概论教学过程中,课程导入可以联系材料科学的诞生,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精神……”这是学校专业课教师探索课程思政的几个场景。

    同时,学校发挥通识课程主靠作用,重点打造了“四史”课、红色经典共读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思维方法等相关课程,在思政课的“领舞”下“共舞”。培养学生的新视角和批判型思维,以丰富的通识课增加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内容供给。

    一直以来,桂林理工大学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以“人才培养融入、学生素质提升、社会认同需要”为导向,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组建“筑梦红色湘江”社会服务实践团,长期义务为中小学生讲解湘江战役故事。“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对革命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该团队负责人李嘉嘉说。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类课程中,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竞赛相结合、与大学生科技活动和社会服务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上一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桂林理工大学:实施“七大工程” 推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学习强国】桂林理工大学:汇聚机关力量 奏响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