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搭舞台 学生“唱大戏” ——桂林理工大学创新本科教育赢得社会褒奖
广西日报记者 骆展胜 广西日报通讯员 郝彦娜
广西日报链接:http://www.gxrb.com.cn/html/2013-06/25/content_842441.htm
众所周知,一场精彩的演出除了演员的表演要出色,布景、灯光、道具等同样是决定演出成败的重要因素。桂林理工大学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育人的过程恰如一场大戏的演出。学校只有把更多更好的平台提供给学生,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多年来,该校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搭好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选择,探索出了一条培养“卓越型”、“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一流人才 2012年9月,新学期伊始,怀着“成为一名杰出工程师”的梦想,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新生霍柱豪报名参加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的选拔。经过遴选,他和29名同学一起成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班”的成员。 开班仪式上,霍柱豪惊讶于“实验班”指导教师的豪华阵容:“八桂学者”、博士生导师朱义年教授亲自为他们授课;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谭良良和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广庆担任他们的企业导师。不到一年时间,“实验班”带给他的感受至深:“进入实验班后,与名家学者近距离接触机会多了,去相关企业参观实习的时间多了,不仅开阔了视野,还提升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后,还有更多的变化等待着他和他的同学们:企业工程师将走进课堂,为他们传道解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中心等校内教学实验基地和科研实验基地将向他们提供工程能力训练;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将成为他们的实习基地。 作为广西惟一同时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生领域和本科生层次的高校,桂林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4个专业,成为广西一本批次招生从去年开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探索的热门专业。从注重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到注重企业工程应用性;从高校独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到依托现有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联合搭建平台、联合课程建设、联合工程实践指导,一种稳定持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该校实施“卓越计划”一年来,根据广西区域经济特点,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密切校企合作,目前已与利记体育地矿局、桂林立白日化有限公司、桂林市排水有限公司等27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学校党委书记张学洪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实现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就必须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路子,校企联盟不但加快了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更有利于将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推进个性化人才方案,培养“开放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怎么培养?该校校长解庆林教授说:“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基础,也是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的首要体现。”在桂林理工大学,如果你没能直接进入自己满意的专业,学校全面实施人性化管理,符合规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申请转换专业一次。2009级的李亚楠表示:“转专业为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而同为2009级的张东冬说:“从市场营销专业转到会计学专业后,我感觉特别开心!在新专业的学习也仿佛轻松了许多,学习兴趣更浓了。”据统计,该校2011年有132名、2012年有169名同学被新专业接收。 除了多年来一直实施的转专业政策外,该校一直坚持实施《学生修读第二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主辅修制管理办法》,鼓励学生修读第二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其中,第二学士学位必须跨一级学科门类修读,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夯实了基础。 该校分管教学工作的陈贵英副校长说,通过转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考试改革等一系列个性化培养措施,让学生“依兴趣所学、依所长而学”,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材施教更有助于各类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 为了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桂林理工大学还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办学,与海内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依托双方雄厚的教学资源,实现跨地区交流。目前,该校已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举办市场营销本科教育项目,采取“2+2”模式,前两年在桂林理工大学学习综合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后两年在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学习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完成毕业设计。此外,学校还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日本爱媛大学、巴基斯坦工商管理大学、越南海防民办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本科生互换交流项目。 与此同时,桂林理工大学还积极尝试与国内高校交换培养本科生。自2011年开始,该校已有近百名本科学生赴昆明理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嘉兴学院等高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换培养学习。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不同学校间教学理念的相互学习与促进,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构建全方位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2年12月1日,在“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仪式上,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周诗灿、梁帅、吴丽丹经过层层评阅、面试站到了最高领奖台上。由他们完成的比赛A题:“葡萄酒质量的评价”最终获得了此次大赛的最高奖“Matlab创新奖”,这也是广西高校首次获此奖项。同年,在上海举行的“2012年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MOS世界大赛中国区选拔赛/海峡两岸赛”中,该校学子林申镪在大赛中一举获得word2003项目组全国冠军,并即将代表国家远赴美国参赛……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校更是连续七届比赛总分名列广西高校第一,连续七届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并连续被确定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西惟一发起单位。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该校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在新的教学体系建构中,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优化基础结构、突出专业特长、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基本培养思路,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教务处处长冯兵表示,桂林理工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此,该校一是通过强化课内实践教学,加大课堂训练和实验的时间,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管理及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校的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个区级重点实验室、5个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6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层次科研平台,以及395个功能实验室和256个教学实习基地都可供学生选择。二是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近日,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以“设计、施工、运行”核心能力的实习实训为突破口,充分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质实践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操作等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三是大力探索项目式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性实践实验计划,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性竞赛活动。据统计,本科在校学生参加区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均90多项,校级大学生科技立项年均420项,参与率达60%。如今,在桂林理工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已经蔚然成风。 为了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校把教学和教育有机结合,建立了多部门合作教育体系。教务处、学工部、团委三部门在新生研讨课、情怀教育课、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实践等方面密切合作:通过举办“桂工讲坛”等,搭建科学精神培养平台,使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鼓舞;通过入学教育、毕业教育、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实践锻炼、就业实习等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事业观。 全方位的育人体系,造就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据桂林理工大学对毕业生就业回访消息显示,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给桂工毕业生亮出了高分:“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思想作风好。”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对桂林理工大学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的最好褒奖。 |